最近看了一部老剧,94年拍的《过把瘾》。我向来不太看过时的剧,乃是过去的制作水平比较低劣。个人无法忍受服化道不够精美。但是有些剧比较例外,譬如《血色浪漫》《过把瘾》这类,因为拍摄的年代离当时较近,反而更贴近当时的生活,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人的精神面貌与气质也与如今大不相同。二三十年前的普通人神情会有些木讷,与如今的年轻人大为不同。

94年在北京拍摄的《过把瘾》,从场景上来说显得相当粗糙。所有的演员加在一起不过十人,原著小说里人多的场面通通删减。我看这部剧的初衷,是对那个年代生活的好奇。那个年代的北京还有着面的,红绿灯不多,主角在街上随意的穿马路。路上跑的车都是桑塔纳。医院的白墙陪着绿漆。现代化的小区刚刚兴起,到处是裸露的土壤。人们穿着不合体的西装,装饰过度的外套与毛衣。你可以的轻易看出来那个年代所谓的物质条件上的落后,但在电视中却又显得如此迷人。混乱中自有秩序。年轻的演员眼中闪烁着一种自信与朝气的光芒。

我曾经看过《横道世之介》和《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两部剧给我的感觉都很相似。每一天都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世界一片光明。所谓的朝气,不就是阳光的气息的意思吗?九十年代的中国,和泡沫经济年代的日本一样。那个年代,充满了进步主义的思潮,人类的未来是光明的,没有气候变暖,没有发展的停滞。横道世之介仿佛是那个年代日本的缩影,开朗,自信,乐观。然而横道世之介终究是死了,英年早逝,日本的黄金年代也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逝去。现在的日本是个无聊的,暮气沉沉的国家。人们的眼里不在有光。

《过把瘾》里面的时代风貌,我还有着恍惚的记忆。白墙绿漆的医院和学校,老式的桑塔纳,支在过道或房间里的厨房,老式的电视与家具。特别是室内的装饰,譬如带玻璃的书柜,里面放着各种奇怪的玩偶和照片。沙发上批的蕾丝防尘套。带盖的玻璃茶壶。我十岁前的记忆里还残存着这些东西的片段,令我对《过把瘾》里的生活场景感到熟悉有陌生,这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分外的吸引我。

不喜欢美国的原因就是美国给我一种烈士暮年的感觉,现在也充满了暮气。不像国内,每天都有新鲜的事物在涌现,有新的改变与尝试在发生。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来说,国内的体制更贴近于“律令制”,符合现在“敏捷开发”,“快速迭代”的观念。美国的立法体系太过传统,在创新的步子上迈得太满,包袱太重。无法想象在美国呆上十年二十年作何体验,可能整个人都会麻木的吧。

不过对现实的不满,对过去的缅怀可能源于尺度的不同。回望过去的时候,时间尺度总是会模糊,譬如谈到九十年代,那可是整整十年,可以一眼望到十年间的变化。而现实的尺度总是慢许多,年年复年年,似乎没什么变化。便有了一种对过去的向往。或许,后之视今,犹如今之视昔。现在也会是将来人眼中的一个黄金年代吧。

最近搬到了加州,我对阳光太有执念了。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过把瘾》,江珊实在太美。

二零二零年十一月十五日晚于圣何塞阳光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