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似飞鸿踏雪泥
火星孤儿与社会达尔文主义
时间比较久的东西我就不聊了,我主要聊一聊我最近看的一些东西吧。因为比较闲,所以我每天还是有不少的时间来看一些Rss,逛逛b站youtube。
我最近看了一本比较有趣的书,是《火星孤儿》,这本书是施方正推荐的。我就在iPad上看完的,小说不是很长,也就是个中篇的长度吧,可能10万字左右。我觉得属于质量不错的国产科幻。而且属于比较硬合的,因为它里面涉及到不少固体物理的东西,估计没有学过物理的人都不怎么看得明白。他在小说的情节设置上做的还是比较成功的,悬念性很强,因为他一开始在描述一些毫不相关的事情,最后把它给统一到一起了。小说是两条线,一条线是地球上发生的一些奇怪的事情,比如列车突然飞出轨道,然后地球上发生了大面积的停电,这种停电是由于导体突然变成绝缘体而导致的,而且吊诡的是会像瘟疫一样突然传播,所以在没有电路的情况下,人类的文明已经陷入了严重的衰退和混乱,费土感非常强烈。另一条线是发生在一所以高考为目标的军事化管理的寄宿制高中以内。这个类似于西方的贵族制的精英学校里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包括物资的分配,都是以你的考试成绩为基准分配。作者刻意营造了这所学校的神秘色彩,将它描述为处在一个荒无人烟的荒郊野外之外,是为了避开外界的各种打扰。原因是他采用了很多非人道的管理方法,曝光出去将会对这个教育集团公司的股价造成很大的影响。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个学校与世隔绝,所以后面才能不受这种地面的混乱影响。然而,突然有一天这所学校里面的教育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大家开始学习一些跟以前的知识完全不同甚至推翻了原有知识体系的一些教科书。最后作者将它归于归因于一个二维世界的文明。这部小说的特色就在于将中国的高考还有还有废土文化结合起来,我觉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创意。构思上也非常的新颖,虽然主旨并不是很宏大,但是读起来的话愉悦感还是很强的。
由此我我的一个感想是,最近中国的文学,它带有的一种特点就是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尤其是三体里面表达的非常强烈,三体里面一句很有名的话就是我毁灭你与你何干,这种透露着非常强的殖民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色彩,我觉得可能是只有近代中国才会有。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前现代的农业社会到一个非常现代的工业社会,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非常短的40年的时间跨度里。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工业国家都没有经历过这么剧烈的变化。这种进步和变化都是由科学的力量所带来的,所以导致人们对力量有一种特别的崇拜。这一点在落后就要挨打的政治口号中就可见一斑。而共产党的合法性也建构在这个基础上,即引领国家富强。
知乎最近也变成了一个特别右翼化的地方。很多大V都是有着非常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比较著名的就是曹丰泽。最近还有特别流行几个词,比如说内卷,费拉不堪,武德丰沛。 尤其是在程序员这个群体里面,内卷这个概念非常的流行。表现为是对996制度的痛恨。内卷这个词一开始是用在农业社会里的。而内卷这种情况在东亚这样人口密集,资源相对匮乏的社会下是非常普遍的。比如说韩国还有日本的社畜文化,年功序列,都是内卷的一种延续。
大目标:工业党人的世界观
我最近还抽空看了一本马前卒和几个另外工业党合出的一本书,叫做《大目标: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政治协商》。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的工业党。它的主要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是建构世界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上的几个世界性强权的交替。但是他的着眼点比较特殊,从工业生产的角度对这些强权的交替兴衰做出了一个解释。这个角度比较独到。他一个比较鲜明的观点就是,工业生产的制造业大强世界第一强国,凭借强大制造业所带来的军事霸权,同时积累金融资本,倚靠军事力量逐步构建金融霸权,进而倚靠金融霸权在全世界金融剥削。这一点在殖民时代体现的比较粗暴,主要是以殖民手段获取原材料和倾销市场。在近现代主要是通过开放市场金融市场自由化来收购殖民地的矿产资源进行开发,或者利用经济危机廉价收购优质资产,简单来说就是所谓的经济殖民。因为资本的支持率远远高于制造业的回报率,所以会导致产业逐渐空心化,逐渐丧失制造业上的优势。霸权交替的逻辑永远是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被后起工业化国家所取代之之后,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在逐渐利用自己的制造业优势获得军事优势与金融优势,并最终完成全面的超越。
这个是非常典型的工业党的观念,工业党的观点是什么?是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是根植于唯物主义的,工业的制造能力才是这个世上最为重要的能力,而不是所谓的服务业第三产业,尤其是IT技术,这些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而不是从根本上推进生产力的要素。
简而言之,工业党的主要观点就是认为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制造业才是经济的根本。这与我党的立国方针是不谋而合的。对力量的渴求。
技术大停滞:宇宙的寂静,还原论的困境
我最近还看了一本小书,叫做技术大停滞。这本书的作者是南京邮电大学的一个电子工程系的教授,从事通讯和IT产业。
第1部分主要是回顾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作者认为所谓的工业革命其实是能源革命。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内燃机和电机。并且正是因为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空前繁荣,使人类产生了一种喜欢那社会永远会进步的错觉,并且产生了技术大爆炸的概念。
第2部分则是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技术停滞的问题和表象,比如说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机,新能源技术等等迟迟未取得进展。并且在现在看来距离落地应用仍然遥遥无期的现象。这点我深有同感。来到纽约以后,我其实是被纽约的破败而感到震惊。但是今天纽约的landscape其实在100年前就已经奠定了。如果你去看1920年代到1940年代关于纽约的电影或者音像资料,你会惊讶于那时候的纽约的生活方式和今天几乎一模一样。当然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中国那个时候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社会。我们很难想象当中国人还在艰苦抗日的时候,美国的城市就已经发展的如此繁荣。这当然一方面说明美国的升平日久。另一方面其实反映的也是人类的技术停滞。1920年的生活和1971年的1980年的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但是这个结论听上去有些反直觉,因为大家觉得2000年以后技术好像在飞速发展,电脑和手机变得越来越智能,越来越轻薄,社会好像仍然在飞快的进步。这里涉及到作者的第2个核心观点,那就是近些年来高歌猛进的IT技术,并不是人类科技树上的一条主干,因为它并不改变人类社会使用能源的方式,它只是提高了人类社会内部运行的效率。信息变得更为充分透明,所以管理水平可以提高,同时成本下降。但是人类在使用动力的水平上和100年前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那么动力水平决定了什么呢?最简单的例子,在蒸汽机时代,人类永远不可能造出飞机,因为推重比永远达不到要求,但是只有出现了内燃机以后才会有喷气式飞机出现。换言之,无论蒸汽机的效率多高,人类无永远无法运用它发明飞机。
由此作者得出一个结论,人类现在社会处于一个技术停滞的状态。这一点我其实深有认同,这个观点在三体中也表达过,人类在基础科学被三体锁定的前提下,工程技术取得了空前的进展,但是在面临三体人的时候不堪一击。细想一下,自从100多年前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提出以来,人类在基础科学上并没有取得更大的突破。
那么为什么人类会陷入一种技术停滞的状态呢?根本原因作者认为是革命性的技术发展都是随机的。这点和马克思的量变产生质变的理论其实是矛盾的。这一点其实见仁见智,但是对科技是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这种说法不无道理,确实人类历史上的很多伟大的技术发明都是有意外产生的。虽然按照马马克思的辩证思想,这种发现的偶然性中带有着必然。但是如果对现代科研稍有了解的话,就能够理解科研这个东西并不是方向正确了就能够出结果。科研的产出带有非常大的偶然性。很多著名的科学家,比如说张远波其实都是博士的时候,恰巧选择了一个即将有突破的方向,从而奠定了自己一生的学术贡献。这也就是科研工作中常说的所谓品味,挑选一个具有潜力的研究方向比努力和天赋更为重要。
问题来了,如果我们认同所科研的进步是带有非常大的偶然性。那人类工业革命以来岂不是太过幸运了?
英语里有个词叫做low hanging fruits。这个词其实就是说树上有些果子有些结的比较高,有些结的比较低,比较低的就比较容易采摘。人类的工业革命其实就属于low hanging fruits。这点从统计学上来说,就是一二次工业革命的门槛比较低,比较容易被随机涨落所克服。
然而现代科技所面临的都是High hanging fruits.仅仅依靠简单的随机涨落,已经非常难以突破了。
可能还是有人会反驳。无数科研工作者投入无数精力和经费,想要努力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推动科学的发展。而这一切换来的仅仅是随机的进步吗?这一点听上去令人难以接受。因为近代社会科学所代表的理性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让人对科学和理性产生了盲目崇拜。尤其是在中国社会,有着深厚的智力崇拜的文化传统。然而我想说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比如说在错综复杂的股票交易市场最优秀的人类基金经理。他的投资策略也比不过仅仅依靠数据总结规律的机器人。现在华尔街90%的交易都是由机器人脚本控制的。再比如说,无数的西方经济学家都觉得中国的经济模型it won’t work,但是事实是it actually works。
那么现在剩下的high heel fruits都是些什么呢?主要都是非线性与混沌现象,简单还原论所无法解决的问题。还原论往往觉得人只不过是一个原子的集合,但是事实证明,从一堆原子到人类的智力出现中间,有着无数难以逾越的鸿沟。
除了学问变得越来越复杂以外。维持现有体系的社会成本在不断的上升。这一点又和工业党的观点不谋而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建造一艘航空母舰或者是大型客机需要的零件,以数百万计,那么生产这数百万个零件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产业工人,那么数以千万计的产业工人需要数亿的人口作为支撑配套。随着随着人类产业体系的复杂化,维持现有社会的边际成本将不断的上升。
复杂度带来的另外一个隐忧是人类寿命的线性增长和人类知识的指数增长之间的矛盾。何况人类的寿命还不一定是线性增长呢。即使寿命是在不断增长的,过了30岁以后,人类的创造力就会不断下降。这也就意味着人类越来越难以做出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菲尔兹奖对于获奖者的年龄有限制,也并非不可理喻。
引用一句话,在人类一万个可能的未来里,没有核聚变和星际旅行的未来都是黯淡的。现在的全球暖化,也是人类能源停滞在化石时代的表现。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另外一个悲观的隐忧则是,文明的进化就好像一场游戏,有一定的初始资源,文明可以凭借着这些初始资源,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技术实力,达到更高的文明程度,假如文明无法有效的利用初始资源开发出可控核聚变和星际旅行,就会困死在文明的摇篮里。而根据费米悖论,作者认为宇宙中出现了大部分文明,很可能是因为无法突破核聚变的技术瓶颈,最后如同复活节岛这种孤立系统的文明一样,湮灭于尘埃之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至今为止没有发现地外文明,宇宙一片寂静的原因。
Elon Musk:非常人行非常事
我最近我一直都对Elon Musk非常感兴趣,所以我这我抽空读了他的一篇传记。
这篇传记是Ashlee Vange写的,得到了Elon musk的授权。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就是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马斯克绝对说不上是一个好老板,他拼命的压榨自己的员工,给他们以压力和动力。通常他交给你的任务都是外人,看来非常unreasonable的,但是他要求你无条件的服从和执行。在科二上有个非常著名的回答,就是Musk的前妻对Musk的评价。他认为Musk确实是个非常伟大的人,可以名垂青史,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和他相处是非常痛苦的。
这本书章节非常的多,从马斯克的童年一直观察,贯穿到现在他在特斯拉和space x所做的事情。我认为比较吸引人的就是童年开始到他创立背后的经历比较有趣。马斯克的祖父辈其实是美国人移民到南非的。然而他后来又不得不费尽千辛万苦又回到了美国。他大概也是上大学的时候孤身一人来到了加拿大,靠打零工为生。后来在多伦多上学,再通过研究生转学到美国。其实他比较积极的投身商业行为,也是因为家里的经济状况比较窘迫,他必须想办法挣钱养活自己,所以我在想我们追求的其实是一条更为安全的道路,往往那些像马斯克马云这种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的人都是没有退路,不得已而为之。不管什么时代,英雄落魄的故事总是那么动人。当然他后面的经历就比较顺利了,不过马斯克为人不太讨巧,也可以从他总是被自己创立的公司所驱逐,可以看出来。其实乔布斯也是差不多的类型。所以我在想,这样的人物在美国得到尤其的追捧,也算是美式英雄主义的一种体现吧。
马斯克在创业的过程中,其实将很多IT技术的思想移植到传统商业领域。比如说电动车传统的思维都是造一个巨大的电池,但是马斯克将互联网中的分布式系统厄冗余备份的思想运用到电池上,创造出了电池包,也就是用许多许多AA电池组成一个巨大的电池包。由于A电池的成本极低,这样使得商业化电动车成为可能。
他同样也将这种思想运用到SpaceX的火箭里。传统火箭之所以如此昂贵,是因为它对于零部件的要求必须达到军工宇航级别。所谓宇航级别是因为火箭在太空中的环境非常恶劣,电子元件必须要能够经受太空的高能辐射轰击,这就导致零件成本非常高,因为需求有限,良品率又低的缘故。但是马斯克又再一次将冗余备份的思想运用到了火箭组装上。马斯克在火箭上只用普通的民用Intel芯片,但是他将多个芯片组成一个芯片组,确保足够的冗余。这样就以低成本获得了同样的可靠性。
当然很遗憾的是,上面的思想并没有在书中提及。这本书更注重的仍然是对人的描写而不是对思想的探索,我觉得也是本书的遗憾之处。
作为一个企业家马斯克创业的企业都很有商业价值。但是他上次和马云的对话,呼吁全球将1%的GDP投入到航天开发中来,我觉得非常的荒诞。只要人类还没有突破可控核聚变星际航行,就是不可能的。移民火星更是遥不可及。而这种不可能和对电动车,对商业火箭的质疑是不一样的,这种不可能乃是科学的瓶颈。
苏轼:人生烦恼识字始
另外一本我读的人物传记就是苏轼传。这本书是复旦的王水照写的。我当然之前一直都不是很喜欢苏轼。因为诗歌里面我更喜欢那些宏大的主题。苏轼虽然是豪放派,但他那种豪放更多的是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上。他的那些诗词都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摆脱现实的苦闷和命运的坎坷。但是看了这本传记后,我发现我还是很喜欢苏轼的作品。他的散文确实有着那种朴素雄健的汉唐之风,而他的诗词又非常的情感细腻,富有宋诗的那种哲理意味。他的诗词用词非常的朴素,但是阐述了哲理,非常的深刻。譬如人生烦恼识字时,姓名初识可以修。这个听起来非常像禅宗的偈语。我在跟康小广讨论的时候,甚至觉得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江城子非常拥有现代蒙太奇的镜头感。他的许多比喻非常具有想象力和画面感。比如著名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雪踏鸿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他对封建社会那种贫穷落后的观察也非常独到,比如说谁怜屋破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他对科举考场的描写,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就将考场那种安静和写字的沙沙声描述的惟妙惟肖。
当然他的政论文章读起来气势恢宏。有那种战国策论家纵横捭阖的快感。
有趣的是,书中对王安石,这个影响苏轼人生轨迹的另外一个人也有描写。你会发现王安石这个人身上具有强烈的现代气质,和Elon Musk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两人都是出了名的专注,只关心自己的目标,不拘小节(这点体现在对食物的随便上)。在为人处世上,都有着一种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石破天惊。唯一不同的是Elon Musk成功了, 但是王安石失败了。
总结
最后是对最近看的一些有意思的东西进行一个总结。
文章中提到了一个英语的俗语叫做high hanging foods,这个我知道,这个词是因为有个播客叫这个名字,然后这个播客是一个天体物理的研究者和一个剧作家一起办的播客,我猜他们起这个名字的本意是他们想要追求人生中一些比较宝贵的东西,需要购一购才摘得到的东西吧。这个播客属于纯粹的聊天节目,还比较有趣。
然后我今天突然想写这篇文章,也是听了一期小声喧哗的博客,是从rick and morty这个动画片展开的。因为Rick and morty这个故事的设定里面有很多科学的元素,主播们就探讨了很多科学框架下价值何在的问题。也就是在科学的还原论框架下的价值虚无主义吧。因为当你想到所有的你的所有情感都不过是一些神经元乃至更底层的原子的活动,你就会感到世界上的所有的意义和价值都会被消解。Rick and Morty
忽左忽右,最近在讨论一起亚洲右翼思潮的历史。知乎上现在最大的大逼应该叫曹丰泽吧。右翼新闻的话,大家欢迎关注观察者网。右翼思潮在东亚的全盛时代
最近比较闲,所以新闻看了很多。Youtube上给他推荐一个台湾的频道,叫做环宇全世界。我发现港台的起名字都很喜欢,叫什么环宇亚洲之类的。这个节目应该属于台湾的政论节目里面比较客观的一个。他请的嘉宾大部分都是有留美背景的。属于非常精英阶层的人,这部分人是对美国和全球局是有非常清晰的认识的。
有个专门关注于machine learning的YouTube channel叫做two minute paper。他每一期会挑一篇cv领域的论文,computer vision,用动画的形式讲解。
B站上有一个浙江卫视拍的定格动画叫做戚继光,我觉得非常有趣。戚继光:定格动画。我想起赵文卓以前拍过一部戚继光,剧情非常符合历史,但是演员比较呆板。不过里面的服化道做的很好,非常考究,十分养眼。明服真是好看,满清的服装真的是太丑了。
B站还有一套历史纪录片,我只看了那集关于苏东坡的。其他的我有点看不下去,主要是因为太过粗糙,但是他很贴近年轻人里面苏东坡的那段rap,我觉得写的很接地气,倒有没有特别好。在下东坡,一个吃货
最近特别喜欢听,津津乐道。津津乐道的主播和嘉宾都是中国最早从事于互联网行业的人,长期在工业界厮混,他们讨论的问题都是在工业界非常实际的,而且他们的视角也非常接近理工科直男的思维。他们讨论的问题非常的广泛,而且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交流,非常喜欢听最近的一期关于运营的。CTO到运营优化大神的成长之路
我非常喜欢的工业党代表人物马前卒,现在主要关注国际新闻,他在b站一周三更睡前消息。主要是分析国际新闻,当然是从马克思和工业党的角度了。非常下饭。
最近和陈美西在看潜伏,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但是看了以后我发现非常好看。我发现东亚的戏剧跟欧美的戏剧确实是有很大区别的,欧美人的表情肢体姿态更为夸张,但是东亚人则不同。换句话说,在看美剧的时候,你会感觉戏剧张力更强,更有戏剧感和表演感。日剧在这方面算是比较接近于美剧,人物的表演都非常夸张。比较典型的就是legal high。所以在看潜伏的时候也会感觉到这个问题,就是人物比较扁平,但是不得不说节奏和剧情还是非常吸人的。
今天试用了freshgogo,一个美国当地的华人生鲜网购。感觉以后再也不用去大华了。
之前提到的Musk前妻关于Musk的Quora评价。还有我才知道他另一个前妻是西部世界里的机器人招待员。自行搜索elon musk wife westworld。就是那个对游客说你对我干什么都可以的招待员。
不知不觉跟陈老师已经一周年了,挖个坑,过段时间纪念一下。
近况碎碎念
我不想打字了,所以这篇文章我打算尝试一下用手机的语音输入法,然后直接复制粘贴到电脑上看看效果。让我感到奇怪的是,PC端并没有什么好的语音输入的解决方案。
已经很久没有写过博客了。差不多有一年了吧,上次正儿八经的写还是去年11月份的时候的事情。不想写的原因,当然是觉得没什么可说的。今年的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跟找工作相关的事情上。上半年的时候,在找实习,然后下半年的时候在找全职。找工作其实是一个特别痛苦的过程,因为做这个事情的反馈特别的即时。而且特别容易被别人负面的评价和反馈,影响自我认知。
我还没有讲过自己找实习这个过程,反正大致上来说就是因为开始的比较晚,大公司的实习一般会在圣诞节前就全部结束,而我差不多是在寒假的时候才刚开始的,所以只有一些中小公司的实习面试。中小公司的招人成本比较高,所以筛选的比较厉害,难度反而更大。这就导致大概我花了大量时间,投了两三百份简历吧,然后回应寥寥,面试倒是有不少,但是最后都无疾而终。我觉得计算机行业的门槛还是比较低,面试的过程基本上就是做一些算法题,但是这些算法题也并不是特别的难,主要是看你的熟练程度。因为即便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花上几个月的时间也能对那些题目应付的行云流水。所以我对那些本质上也不是很感兴趣,也就没有怎么准备了。浪费了不少的时间面试。后来还是蛮幸运的,我在Hacker News上面的招聘版找了一个小公司的工作,就是我现在实习的公司。但是当时我也不是特别清楚这个公司是干嘛的,老板自己也说不清。因为暑假要留在纽约陪陈美西,所以我就接了offer。但是我干了一个暑假,也没有明白这个公司在干嘛?暑假的时候就是干点杂七杂八的杂事。学了很多新的东西。因为公司用的技术都比较新,是rust和idris。这个学期因为我不想上课,所以就接着在这个公司做实习。然后现在大概知道我们公司是做区块链的相关技术。
我在纽约的office只有两个人,就是我和另外一个同事Patrick。然后感觉公司的节奏不是很快。老板,我觉得因为现在做的也是dod的项目,所以比较敏感吧。我感觉也没有让我这个intern太过于深度的介入他们现在在做的事情。我的同事挺不错的,Patrick是一个计算生物的博士毕业,我感觉他还是比较sophisticated,懂的也很多,属于那种典型的精英白人吧。我在西海岸的同事现在打交道的只有三个人,一个印度人,他以前在cmu念博士,然后quit了。他的兴趣面非常广。他对nlp特别有兴趣还喜欢做做手工。老板是Stanford的本硕博,水平还是非常高的。另外一个是德国人。他现在在美国做visiting professor,在我们公司做visiting researcher。这个人的话,他讲东西讲的还是不够清楚,我感觉跟他交流的时候有困难。然后那个印度人就是非常hardcore那种程序员吧。对比较硬的技术很感兴趣。我感觉他们都非常的聪明。
公司的位置在SOHO那边,在一个类似于WeWork的共享空间。办公室的条件还不错,有提供免费的饮料咖啡零食啊等等。我一开始的时候还比较兴奋,经常从办公室揩油。偷偷拿点包子坚果这些零食回来,现在待的时间久了,实在是腻的不行了。 对比国内的工作环境,这边的工作环境显然还是要更好一点的,我听在高阳说阿里那边甚至没有咖啡机提供。
在一个start up做的话,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是有时候你就会有点迷茫,因为你不知道你在干什么,也有可能我没有真正参与到项目里去吧。我同事现在好像在做一个用block chain的技术,做一个共享硬盘空间的东西,这个东西其实也不新鲜,就是Sia。这个东西主要是别人已经做过了,所以我们再做的话没有太大意义,只是技术的提高而已。
我暑假里干的东西杂七杂八的。做了大概一件事了,就是用git的odb写了一个key value store,这个事情比较无聊,我感觉老板只是让我练手一下Rust的这个语言。这个学期的话稍微有趣一点,主要在做和accumulate有关系的东西。但是老板也没有让我去真的写一些构件啊什么的,只是让我去用一下别人代码,看看别人代码的性能怎么样。这部分的话我因为之前对区块链不是很了解,所以花一点时间熟悉区块链。然后后面就是看了两篇论文吧。一篇是讲怎么实现accumulator。这些论文的话都是比较典型的密码学的论文,就是没有什么很高深的数学,然后基本上是一些工程学的设计和通讯的协议,涉及的数学无非就是一些简单的群论和数论。密码学论文的套路就是证明这个东西是可靠的,也就是概率上的破解风险随着参数增加无限小。
最近非常有意思。国内现在在推进区块链相关的技术发展,我个人感觉在直接to c的区块链的技术应该比应用比较有限。不过我对这个行业的前景也不是很明朗。但是我感觉老板对这个技术非常有信心。然后国内最近在推了这个DCEP这个东西由于(一贯的)没有披露很多细节,我对它有多少区块链的技术含量是比较存疑了。因为高频交易并不适合区块链技术。
我这个学期一直都处于比较闲的状态,不对,是这两个学期都处于比较闲的状态。其实有不少的时间都花在了刷leetcode的题目上面,我上学期刷这些题的时候还没有特别的系统,但是下学期的时候就注意了一些系统性,然后基本上每周都会去参加他的contest,虽然到现在的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我觉得那些题目模板化的意味太强,就跟当初做的高考题一样,你只能增加你的熟练度而已。但是他在智力上并没有值太多值得愉悦的地方。这也是我一直没有什么动力去刷这些所谓的题的原因吧。
今年找实习和找全职的难度比较大,我觉得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因为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就是这两年的It尤其是,嗯,It产业互联网产业的话,并没有什么比较大的独角兽和公司出来,然后还有个原因就是受中美贸易的影响,实体经济也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所以很多公司都在控制招人,尤其今年比较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we work和Uber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员和估值缩水。
马上就要毕业了,但是我到现在还没有什么工,没有什么offer,我倒也不是很焦虑吧,但是主要还是对在美国工作还是回国比较迷茫,当然从待遇从打工的角度来说,美国肯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它的工作强度比较低,薪水比较高,劳工制度比较完善,中国的话就面临一个发展中国家常见的困境,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我觉得在美国这边就是比较boring吧,因为大部分的产业已经发展的很完善了,所以没有什么新的很新的东西,但是在中国你可以看到很多新的商业模式,所以我还是很想去一些比较新兴的行业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在一些啊已经非常成熟的产业里面去当一颗螺丝钉。